onlineCourse_hotBooksContent.php
進修書籍
突破未來
在下流時代,也要做幸福老人:利用共享生活創造老後幸福
在下流時代,也要做幸福老人:利用共享生活創造老後幸福
  • 作者:三浦展
  • 譯者:林育萱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7/10/06
  • 語言:中文/繁體
  • ISBN:9789571371269

本書特色
 
‧ 採用大量數據圖表分析,一目了然
‧ 提出影響富裕、中產、貧窮階級幸福的關鍵
‧ 針對男女不同的幸福感受進行分析
‧ 在不增加預算的情況下,提供沒錢也能幸福的方式
‧ 利用共享概念解決高齡化社會問題
 
40歲掌握未來30年,
現在有多少朋友,決定了你老後有多幸福!
 
 
▌ 繼《下流社會》、《第4消費時代》後,
日本趨勢預測大師三浦展的最新研究,
告訴我們「共享」是打造快樂老後的終極解答 ▌
 
 
前衛生署署長 楊志良
城邦集團執行長 何飛鵬
作家 新井一二三
旅日作家 劉黎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幸福推薦
 
【面對老年生活來臨,你是否也擔心這些事?】
 
‧三高?癌症?如果身體不好怎麼辦?
‧行動不方便,是不是不能再四處遊山玩水?
‧物價越來越高,養老的錢不夠用?
‧另一半生病,萬一他/她過世了,生活會怎麼樣?
‧又老又窮,會不會給子女添增負擔?
‧不常跟子女、孫子有見面,也不常看到朋友,心情寂寞……
 
【影響老年生活的關鍵是什麼?該如何在老年得到幸福?】
 
為了深入理解富裕、中產、貧窮的老人們,會為何感到幸與不幸,日本趨勢預測大師三浦展透過數據研究,深入調查及分析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的經濟背景、日常生活與幸福程度,發現幸福的關鍵,就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與他人連結」的生活日常。
 
【就算又老又窮,只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幸福仍舊唾手可得】
 
原來,與一般人的想像不同,並不是資產越高就越幸福,根據調查,有錢卻感到不幸的老人也相當多。從數據中,三浦展發現了影響老後生活的關鍵:越是幸福的人,越常與朋友相聚。「朋友資本」才是最重要的:多多結交能一起愉快相處的朋友,互相幫忙與交流知識。
 
透過數個在日本已行之有年的「共享生活」成功案例作為借鏡,三浦展認為,打造「多世代共生、多功能、參與型」的生活/社交圈,是讓人人都可獲得幸福的方法,他也預測,這將是未來社會的主要趨勢。
 
三浦展這本清晰透徹、務實周全的趨勢分析報告書,將是我們掌握老後的幸福關鍵!
 
 

推薦序:孤寂才是健康最可怕的殺手(楊志良)
前言:在下流社會當中尋找「幸福老人」
 
第一章 上流老人與下流老人
 
●高齡者的年收平均兩百六十萬日圓,若是能再增加一百萬日圓該有多好
●平均金融資產為二千七百七十二萬日圓,但百分之十三的有錢人持有了整體資產的百分之五十五
●負債者較多的「純粹下流老人」有「老後破產」的危險
●六十歲後資產差距固定,難以翻轉
●在高齡者的資產形成,從事公務員者表現較好
●「無存款」者當中有百分之九十三未持有有價證券
●下流老人幾乎沒有定期存款
●「老後準備」不夠充分的下流老人
●上流老人用不動產來賺錢
 
 
第二章 寂寞的上流老人、想買卻買不起的下流老人
 
●不管多有錢,皆免不了一死,只有這點是平等的
●不管資產多寡都要花費相同醫療費的不平等現象
●四十幾歲時的重大傷病是否為貧困化的原因之一
●幸福老人不希望死後為家人帶來負擔
●對墳墓的看法隨著幸福程度而有差異
●單身者增加,產生「墓友」的需求
●女性對於失智症與家事抱有不安
●未來的城市規劃必須採納高齡女性的意見
●許多事即使想做也做不來
●煩惱體力與醫療費用
●下流且不幸的老人,買不起想買的東西
●高齡者在工作上也需要感受到自我實現感的喜悅
●上流且不幸的老人很寂寞
 
 
第三章 人生的缺憾是什麼?什麼樣的人是幸福的?
 
●後悔沒有玩夠本、多談些戀愛
●之所以不幸福,最大的要因是婚姻生活
●許多女性對學歷、戀愛、結婚而感到後悔
●雖然富裕,但卻沒有愛的上流不幸老人
●即便年收超過六百萬日圓,也不會比較幸福
●未婚男性資產高但幸福程度低
●女性就算經歷離婚、喪偶,但只要有資產便能感到幸福
●與「單身寄生族」同住的高齡者,幸福程度偏低
●中流老人有孫子就幸福
●百分之二十四的不幸男性很少與子女見面
●男性的下流老人會買彩券、去公園
●獨居男性不會因為兒孫而感到幸福
●有多少相識的街坊鄰居,對女性來說相當重要
●為什麼渡邊淳一的小說會熱賣
●獨居者增加,助長了下流社會的發展
 
 
第四章 無資產也幸福的人,有資產卻不幸的人。
 
●從事喜歡的事情及看見孫子時會感到幸福
●女性幸福的來源是子女或朋友,而男性則是因為異性
●下流老人會因為健康與孫子而愈感幸福,上流老人則是因為家人團聚
●比起有錢但沒朋友,沒錢卻有朋友比較幸福
●互相協助、交流知識
●讓男性增加鄰近地區的朋友
●貧困卻欲望無窮的人最不幸
●幸福老人會設想眾人的幸福,而非個人的幸福
 
 
第五章 多世代共生、多功能、參與型的社會,創造更多的幸福老人
 
●為了解決社會問題的建言
●共享型社會
●分享技能
●「共食」與「男女老少共學」所構成的社區
 
◎ 阿佐谷共煮食堂
▓自己所認為的「開心」,別人並不一定會有同感
▓高齡參加者的反應
●透過不擅長的事物而相繫在一起
 
◎ Okatte西荻
▓有預感以地區為據點的小型經濟體系將會變得繁盛
▓優點是能夠吃到種類豐富的食材
▓既非商業(消費)也非公益(奉獻)的嶄新社會價值誕生
 
◎ 耕耘大藏
▓男性也能樂在其中
▓即便生活需要被照護,能在地區自在生活相當重要
▓身懷絕技的人們互相協助
▓與地區相關的人都是「志工」
▓試著建立耕耘大藏
 
◎ Gojikara村 悠閒長屋
 
●需要照護的老人、女性上班族、家庭同住一個屋簷下
●沒有規則
●步調更緩慢的生活
 
◎ 共享金澤
雖是社福機構,也是一般人的聚會場所
身心障礙者與高齡者「尋找能力所及的事」
不分男女老少
若是被照護與照護者的關係,則會失去動力
有人,才能構成地區
光靠社會福利無法拯救男性
相互認同的機制
 
●社會福利與都市計畫的融合
 
 
特別對談:找出微小的正向事物並加以連接,投資自己與社會
藤野英人(東京Rheos Capital Works基金顧問管理公司社長.首席投資官(CIO))
 
唯有經營長期人際關係的人能夠成功
對於好的事情應該由國家透過稅金來進行,而非靠個人投資
是否希望再次成長,會造成極大差別
與其呼籲男性回歸地區,更該拓展社會範疇
推薦草食投資
不該散布老後的恐怖
投資有如裝修古民家
分散好奇心與精力,抱持著關心
連接微小的正向事物
 
結語

■ 作者 / 三浦展
 
1982年畢業於一橋大學社會學系,並進入PARCO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擔任行銷雜誌《穿越》(ACROSS)總編輯。1990年進入三菱綜合研究所。1999年創立CULTURESTUDIES研究所。研究消費社會、家庭、年輕人、社會階層、都市等等主題,預測未來時代走向,並對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提出建言。著作有:《下流社會》、《東京正從郊區開始消失》、《超獨居時代的潛商機》、《為了日本的未來,來談談「共享」吧》、《新東京風景論》、《快速同質化的日本》、《第4消費時代》、《「家庭與郊外」的社會學》、《找出你的理想居住方式》、《「家庭」與「幸福」的戰後史》、《吉祥寺風格》、《郊外、核電、家庭》……等。
 
 
■ 譯者 / 林育萱
 
文字編輯、日文譯者。譯有《同期》《改變的力量》《今日也在某處的餐桌上》《以科學解讀咖啡的秘密(合譯)》《韓國料理真簡單!》等。

在下流社會當中尋找「幸福老人」
 
請六十歲以上的讀者回答下列問題是否符合現狀,未滿六十歲者,則請想像自己六十歲時的狀況:
 
□ 有許多興趣相投的朋友
□ 有許多住在附近的朋友
□ 非未婚或離婚狀態
□ 有小孩,偶爾會見面
□ 見到孫子就很開心
□ 夫妻感情和睦
□ 身體健康
□ 有異性友人
□ 對於金錢及名貴物品並不執著
□ 把眾人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優先
 
以上問題若有七個以上的回答為「是」,應該就能被稱為「幸福老人」。何謂幸福老人?成為幸福老人的條件是什麼呢?有錢當然比較好,但是不僅於此。思考這些問題便是本書的首要之務。
 
拙作《下流社會》面世以來已經過十一年(二○○五年在日本出版),正如同筆者在二○一五年出版的《格差固定》一書所述,《下流社會》書中所提到的預言幾乎已成現實。以學生、約聘工作者、單親媽媽及高齡者等族群為中心,日本人的經濟生活正步步邁向下流化。
 
單靠年金無法生活的「下流老人」、住在未立案機構中的老人、為了生活支出或是繳納大學學費及生活費而在風俗業工作的單親媽媽或大學生,與這些社會議題相關的書也成為話題。另外,申請生活保護給付的人數也年年增加。日本的下流化進展至此,超出了我的想像。
本書從下流社會的狀況之中,特別分析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的下流化現狀,另一方面,也思考要成為一個雖貧窮卻幸福的老人有哪些必備條件。
 
接下來本書將詳細解說,從結論來看,金融資產較多者,幸福度的確較高。不過,也有些人即使資產多卻不幸福,更有半數的人即便資產不多卻認為自己很幸福。
 
在這世上,金錢並不代表一切。社會上應該要更多一些經濟不那麼寬裕卻過得幸福的「幸福老人」,否則日本的未來將一片黑暗,愈發失序。
 
當然,訂立出能夠拯救那些經濟困窘的典型下流老人的對策是必要措施。但是,在此同時,為了對應今後的超高齡社會,瞭解為什麼會出現儘管貧窮卻仍過得幸福的老人,也是相當重要的事。
 
尤其是今後獨居老人、特別是獨居老婦人愈來愈多。如何讓這個族群成為幸福老人,成為了重要的課題。
 
不管多有錢,皆免不了一死,只有這點是平等的
 
第二章將會帶大家來看高齡者的意識與行動,特別聚焦在不安及煩惱這個部分。
首先,針對以下問題「你是否對將來的生活感到不安?」不意外地,資產愈少的高齡者,感到不安的人也愈多。相對地,資產在三千萬日圓以上的高齡者,未感到不安的人數較多。
 
不過,進一步詢問他們具體上抱有什麼樣的不安,所有高齡者回答的順序大多都是「生病」、「失去活動能力」、「生活資金不足」、「遭遇地震、水災、火災等災害時的應變」、「配偶的照護」、「與配偶死別」。
 
但是,只有「生活資金不足」這一項會隨著金融資產不同而有差距。生病、災害、照護、死別都沒有差別。可以說人對於「生老病死」的不安是沒有條件差距的。不管多有錢,最終皆免不了一死,只有這點是人人平等。
 
 
不管資產多寡都要花費相同醫療費的不平等現象
 
不過,若從不同金融資產族群來看,針對生活資金不足這項因素,資產兩百萬日圓以下者有百分之六十六的人感到不安,資產一千萬到兩千萬日圓者當中有百分之三十八,資產三千萬到五千萬日圓者有百分之十八,資產在五千萬日圓以上者僅有百分之九的人會感到不安。
 
另外,關於以下問題「過去一年內,總共花了多少住院費、治療費、買藥費、復健費」,則不因金融資產多寡而有不同。也就是說,不管擁有多少資產,所花費的醫療費用都是一樣的。也因此,生活資金不足更成為資產較少的高齡者更加不安的要因。因為如果生病,大半收入就得要花在醫藥費上頭。
 
正因如此,就如同前文所述,有許多高齡者都希望年收至少能再增加五十萬、一百萬日圓。
 
 
四十幾歲時的重大傷病是否為貧困化的原因之一
 
針對男性,探討以下因素「四十歲後曾因重大傷病而必須一邊看醫生、做療養,一邊工作」、「四十歲後曾因重大傷病而請一個月以上的病假」、「四十歲後曾因重大傷病而辭去工作」與幸福程度之間的關係。此項探討源自於假設因為疾病而影響到收入及資產形成。
統計結果發現,有關連性的是目前的年收入。年收一百萬日圓以下的男性有多達百分之十九的人「四十歲後曾因重大傷病而辭去工作」。因為長期的入院、療養而打亂了人生節奏,導致收入減少。
 
但是,年收六百萬日圓以上者當中有百分之十六的人「四十歲後曾因重大傷病而必須一邊看醫生、做療養,一邊工作」。果然,會成為上流者,要不就是個性較為堅強,要不則是身體本就強壯。
 
幸福老人不希望死後為家人帶來負擔
 
關於往後人生,有百分之七十一的高齡者認為「若病重,不需要勉強救治延命」,有百分之六十二的人「希望盡可能不給孩子帶來困擾」,其次有百分之五十八的人「希望辦個只邀親友的簡單葬禮」,有百分之五十四的人「不想活這麼久,希望走得突然」。
 
從回答比例來看幸福者與不幸者的差異,幸福老人回答「希望不給孩子帶來困擾」與「想要在家迎接死亡」的人較多。相反地,不幸老人當中較多回答「不想活這麼久,希望走得突然」,感覺有些厭世。
 
若觀察自由回答的內容,像是「輕鬆以待」、「只能聽天由命了」、「忠於自我地過生活」、「隨心所欲地活下去」、「不需要辦葬禮也不需要墳墓」、「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若能過得如意便滿足了」、「活得自然」等等,展現出這批戰後嬰兒潮出生者的價值觀。另外,也有人回答「要致力於興趣」、「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若有餘力,想去國外生活」。
 
 
女性對於失智症與家事抱有不安
 
針對以下問題「你目前對哪些事感到困擾、煩惱、不滿或不安」,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回答「體力、抵抗力下降」,百分之二十七的人「擔心會罹患失智症而感到不安」,百分之二十三的人「擔心醫療費用的花費」,百分之二十的人回答「消費稅的增加」,而有百分之十八的人則是「兒女尚未結婚」。
 
以男女分別來看,男性占比較多的回答分別是「家人叫我戒菸、戒酒」、「資產減少」、「兒女尚未結婚」、「住家老舊,但沒有重新裝潢或改建的資金」、「身體不健康,日常生活行動不便」、「沒有興趣嗜好」、「心情寂寞」、「想工作卻找不到適合的事做」、「照顧孫子很累人」等等。
 
而較多女性回答的答案則是「擔心會罹患失智症感到不安」。我想這是因為女性較為長壽,所以會擔心沒有人能夠照護自己吧。其次是「沒有人能代自己做家事」。這個年齡層的女性多為專業主婦,可說是這個世代才有的煩惱。
 
另外,「居住地區沒有能享受散步氣氛的街道或是能放鬆休憩的場所」、「居住地區購物不便」、「居住地區街坊鄰居的交際往來很煩人」、「居住地區街坊鄰居並不互助合作」等回答也是女性居多。由此看出,比起男性,女性與居住地區的連結更為緊密,可說是女性特有的回答傾向。
 
 
未來的城市規劃必須採納高齡女性的意見
 
不意外地,像是「消費稅的增加」以及「介護保險」【譯註:台灣稱「長期照顧保險」。】的投保條件變得更嚴格」這些選項的回答者以女性居多,除了是因為女性比男性更常購物,大前提也是由於女性比男性更長壽。
 
另外,「想住進老人院之類的機構,但錢不夠」、「想把住家賣了搬到其他地方,但似乎賣不出去」這些關於居住的大筆花費之煩惱,雖占比不高,但女性的比率也大於男性。正因為女性活得比較久,對於居住的煩惱也更多。
 
高齡女性一直以來都與居住地區緊密相關,堅信即便丈夫死後自己也會在這個地方住到最後。因此,會希望居住地區的環境與人際關係能夠更加改善。另外,也預想到將來也許會離開家裡,住進老人院或是與孩子同住,更加會去思考自己未來的居住問題。
 
我常經手許多振興地區的相關工作,也常以一般市民為對象舉辦演講,在前來聽講的男性聽眾當中,有些人對地區的將來發展抱持不關心的態度。男性把地區事務都交給妻子去處理,對於住宅的關心程度也不如妻子。因為抱持著自己會早妻子一步生病而讓妻子照護,最後自己先死的這種想像。或者應該說,他們內心希望會這麼發展。
 
所以,即便他們嘴上並不會說:「死後就交給妳啦」、「之後的事情我可不管」這類的話,但從他們的態度上就能感覺出來這樣的想法(既然這樣就乾脆別來聽演講,會來只是因為閒著沒事吧)。關於這點,後面章節會討論到與男性幸福感相關的主題,容後再敘。
 
無論如何,日本今後在城市規劃上應該不得不多多採納高齡女性的需求與意見。特別是對於急遽高齡化的東京等大都市圈的郊區新市鎮,因應城市老化急需對策,此時高齡女性的意見就很重要了(參照本書第五章以及拙作《東京從郊外逐漸消失!》及《超獨居時代的潛商機》)。

女力爆發_課程專區495全區 人培在充電_課程專區495
人氣發燒書
  • 人生的行銷企劃書
    .人生就像市場,任何優良行銷計畫的基本原則都可以套用在人生上,創造出更平衡、充實、有意義的人生。 .實現職場目標與人生夢想,不斷重新創造自己,打造個人品牌。 .每章均有七個秘訣,幫讀者採取行動,...
  • GOOD EYE 台北挑剔指南 —第一本讓世界認識台北的中英文風格旅遊書
    隨書贈台北全區精美插畫地圖 首創結合紙本+線上旅行APP出版型式 第一本讓世界認識台北的中英文風格旅遊書 300家優質好店、5大類旅遊資訊、webapp搭配旅行、12條旅遊路線、1趟無可取代的回憶 ...
  • 過度溫柔的社會: 不強迫、不否定、不責備,為什麼我們不敢說真心話?
    不想被孩子討厭、不想被部屬抱怨、不想因此破壞良好的關係……夠了吧? ──自己怎麼想,才是最重要的事。 只想與孩子當「好朋友」而不願意嚴厲的父母、 為了維護下屬自尊心而不願開...
  • 零偏見決斷法
    人的一生充滿各種決策,從日常瑣事到企業發展藍圖,我們每分每秒都活在自己與他人的決策中。本書要探討的,正是影響工作與生活的最重要課題—如何做出最好的決定?不幸的是,人類的決策行為多半受偏見及情...
▲Top

登入1111進修網

1
2
提示
3
從facrbook登入
我無法登入、忘記密碼?
註冊成為進修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