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銷售困局的另一個視角(上)
文章日期 2017-11-03
用對腦 賣什麼都成交 精選書摘 銷售困局的另一個視角 1111進修網 時報出版
 
  銷售這個職業應該是三百六十行中最難以預測的職業之一,同時也是所有職業中隨社會發展而變化最明顯的職業之一。因為,銷售的職業特徵是溝通,而溝通的特徵卻沒有一定的規則,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充滿了隨機應變的因素。
 
 
  牛津字典中有關「銷售」的定義是這樣的:將某種物品的價值相關資訊傳遞給某人,從而激發這個人購買、擁有或者同意、認同的行為。
牛津字典中有關「採購方」的定義是這樣的:某人或者某個組織,只要其有需求和欲望,有可以支付金錢,並且有花錢的意願,那麼這個人或者這個組織就被確認為採購方。
 
 
  銷售人員為了獲得訂單,需要在鎖定的潛在客戶身上下足功夫,從而實現目標——多麼簡單的一句話呀,但是簡單並不等於容易。
銷售是一組行為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與潛在客戶進行大量的溝通,建立足夠的影響力,才能獲得訂單。而人類的行為過程有著太多的變數,即使是同一個人在同樣的情景下,也可能會說出不同的話。這不同的話的背後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對於銷售人員來說,銷售的目標永遠是一致的,略有不同的就是銷售的過程,比如說話的方式、展示產品時的手勢等,甚至包括許多微妙的、經常被銷售人員忽略的點滴細節。
 
 
  下面這兩句話就是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經常會對客戶講的:
  第一句:「我可以用人格擔保,我們的產品品質絕對可靠!」
  第二句:「產品品質是否可靠關係到您將來的使用,如果我是您,我也會百分之百地關注產品品質的。」
 
  請讀者降低閱讀速度,重新用你自己的語言來對你身邊的任何人——隨便什麼人——說其中的一句話,然後請他們給這句話打分,分數在1~10分之間。10分意味著他們相信你說的那個產品的品質的確不錯,1分意味著他們不太相信那個產品的品質真的如你所說。
 
  你立刻就會發現,有些人對第一句話給分高,有些人對第二句話給分高。在我們做的實驗中,男性對第一句話給出的分數平均值是28,在我們的銷售信任體系中,這個分數等於不信任。女性對第一句話給出的分數平均值是56,在我們的銷售信任體系中,與這個分數對應的是「不反對,但也不信任,繼續聽」。這是一種負向強化結果,因為聽者的心理發展是保持懷疑和警惕性,並繼續審視性地靜觀。
 
 
  來看第二句話的研究資料,任何人都能立刻發現其中的不同:無論男女,聽到第二句話後給出的分數平均值是69。這是一個中等偏高的信任值,也就是認可銷售人員的話,對介紹的產品質量有一定的信心。這是一種正向強化結果,因為聽者的心理發展是接受的態勢,願意對隨後聽到的內容進行正向思考。這兩句話對潛在客戶有完全不同的影響。你是否決定以後再也不說第一句話,而永遠都說第二句話了?如果你真這樣想,我們祝賀你,你完全有能力通過閱讀本書來提高自己的銷售實力。因為本書是通過訓練大腦的思考方式以及決策方式,來幫助你提高銷售實力。
 
 
  既然銷售通常就是說話的學問,那麼我們來溫習一下中國的古語。古人云: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句話中就含有博弈的色彩,如果用左腦來琢磨這句古語,我們發現,除了古人說的這種可能以外,還有三種可能:一種是言者確實是無心,巧的是聽者也無意,所以一句話說了也就說了,左耳進右耳出(那些計畫花費金錢的客戶恐怕不會這樣);第二種是言者是有心的,但聽者還是無意,也就是在對牛彈琴,彈琴人會感到沮喪和挫折;第三種是言者是有心的,聽者也領會到了言者之意,這就達到了最佳境界,誰都沒有說什麼但彼此理解,於是哈哈大笑,即所謂的「形成了默契」。請問讀者,如果你是一個銷售人員,在與潛在客戶交往的過程中有這樣的默契境界嗎?
 
 
  一言以蔽之,「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可以演變為:言者無心,聽者無意;言者有意,聽者無心;言者有心,聽者有意。
 
 
  2004年2月,上海東方電視臺有一個訪談節目,採訪了一個三陪女。媒體希望通過這個三陪女對自己生活的描述來警告大眾,那是一條不該踏入的人生道路——無論是有意踏入,還是無意踏入。
 
 
  訪談中,這個三陪女模樣秀氣斯文,說話歡快清晰,她自我介紹說是大學生,就讀的是酒店管理專業。當主持人問她如何管理好一家四星級酒店,如何利用市場反應來實現管理目標時,該女生頓時神采飛揚,似乎要將自己所學的都用上一樣。於是主持人接著問:「是否考慮到國外看一看……」還沒等主持人的問題說完,這個女生立刻接上了話:「有的呀,我好想去日本。聽過去的姐妹說,它們的五星級酒店的出檯費是我們上海的5倍呢!」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對話呢?真的是言者有心,聽者有意,不過準確地說,卻是言者有A心,聽者有B意。我們下回為您見分曉!
 
 
讀者留言

登入1111進修網

1
2
提示
3
從facrbook登入
我無法登入、忘記密碼?
註冊成為進修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