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學堂
Featured Posts
溝通的過程(上)
文章日期:2016-05-12
1 溝通的過程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常常會遇到問題或障礙。我們常聽到自己或對方說「我不是這個意思啦」、「你還是沒聽懂我的意思嗎」或「你好像沒搞懂吧」!每當我們試著與他人溝通,似乎總是會有什麼阻礙溝通的過程,使對方無法理解我們的意思。即使對方聽懂我們的意思了,我們還是常常無法讓對方依照我們的期望去思考或行動。總的來說,我們在溝通時會帶有四個主要的目標。
 
2 溝通的四大目標
不管我們是在進行書面或口語的溝通,企圖說服、告知、娛樂、解釋、信服、教育或達到任何其他目的,背後總是有四個主要的目標:
(1) 被接收(被聽到或被讀到)
(2) 被理解
(3) 被接受
(4) 使對方採取行動(改變行為或態度)
只要沒達到其中任何一個目標,溝通就失敗了。溝通失敗帶來的挫折與不滿,經常表現在「我說的話,你聽不懂嗎?」這樣的反應中。
但什麼是「我說的話」?語言只是我們藉以表達想法的一種代碼,唯有雙方都賦予這組代碼相同的意義時,這個代碼才能被理解。文字只是用以代表事物和想法的符號,而我們每個人都會給予每個字稍微不同的意義
 
3 文字的意義,個人詮釋不同
有效溝通的主要障礙,其實是我們個人對文字意義詮釋的差別。雖然我們學母語的過程都差不多,在學習過程中給予每個文字大致相同的意義,但是,什麼字代表什麼事物,其實是一個特定群體決定的結果
比如說,dap 這個英文字對你來說是什麼意思?會視你從哪個地方來而跟著有不同的解讀,這個字對你來說可能沒有任何意義,也可能聽在你耳裡是「運動鞋」的意思,也就是別人口中的plimsoll、tennis shoe、pump 或trainer。
你如何稱呼一樣物品或一件事物,取決於你生活的群體決定如何稱呼它,而這個決定是無規可循的。
如果這個詞指的是具體的東西,可以觸摸、感覺、聽到、看到或聞到的東西,那麼解釋起來還不算困難,因為如果實在解釋不了,還可以找個實物或照片給對方看。如果對方以前見過這個東西,他立刻就能理解你的意思。
然而,如果這個詞指的是抽象的東西呢?如果是用來描述知覺、感受、情緒和想法的字眼呢?你如何確定對方對「危險」、「愛」、「恨」、「邪惡」等字眼的定義,是和你一樣的?
這些文字的意義,取決於個人的經驗。
比如說,如果你喜愛攀岩或賽車,那麼「危險」這個字眼對你的意義,和對三歲小孩的父母或是大企業家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
 
4 非語言的溝通
我們當然並不只透過文字進行溝通。每一次我們與他人溝通時,同時也會透過其他各種方式傳達訊息。甚至當我們沒有說話、也沒有寫什麼時,還是會無意識地傳達出某種訊息。
我們可能還會利用圖片進行溝通,像是用圖片替代文字的說明,或是加強我們所要傳達的語言訊息。除些之外,在說話的時候,不管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我們還會透過其他方式進行溝通,像這樣非語言或文字的溝通,就叫做「非語言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語言溝通包括:
(1) 臉部表情:或如一個微笑,或一個皺眉
(2) 肢體動作:利用雙手或身體的動作,解釋或強調語言訊息
(3) 身體姿勢:站姿或坐姿
(4) 方向:面對對方,或背對對方
(5) 目光接觸:是否看著對方,或是看著對方的時間長短
(6) 肢體接觸:拍背,搭肩
(7) 距離:自己與對方的距離
(8) 點頭: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或鼓勵對方繼續說下去
(9) 外表:外貌和衣著
非語言溝通還包括口頭文字或書面文字的非語言部分,例如:
(1) 口頭文字的非語言部分:音高、語調和語速的變化;音色和音質
(這些又稱「周邊語言」、「輔助語言」、「副語言」)
(2) 書面文字的非語言部分:字跡、排版、組織、整潔和整體視覺印象
所有的這些非語言文字的溝通方式,也被稱作「後設溝通」(metacommunication)。其希臘字首meta 是「超越」或「附加」的意思,因此「後設溝通」就是「溝通之外附加的東西」。我們要記著,人類在溝通時,都會伴隨著這種非語言的溝通!
此外我們還要記得,伴隨所有訊息出現的後設溝通,是非常具有傳達力的。對方會使用這些線索去闡釋你的意思,特別是當你的語言與行為互相矛盾時,甚至只去注意後設溝通所傳達出的訊息,而不理會文字本身的意思。
所以,如果你很生氣,又不想表現出來,只要特別留意你的姿勢、眼神、動作、表情或語氣就會察覺,因為這些都會洩漏你的心境。相同的道理,在書面上,文字的語氣也會洩漏你的心境。
 
5 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詮釋
對於文字(語言訊息)或非語言訊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詮釋,同理,在身處不同的時間和情境時,一個人對文字語言的詮釋也可能不一樣。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都是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情境中,每個情境都有其獨特的背景和發展經過。當然,為了多少能夠進行溝通,我們會學著辨認不同情境之間的類似之處,從經驗中學習。這一點很重要,否則我們會搞不清楚要如何與他人溝通。
在不同情境之間尋找類似之處會有所幫助,但也存在著危險性,因為我們可能會假設眼前這個情境與某個情境類似,因而假設自己知道該怎麼說、怎麼做。比如說,假設你只見過某個人一次,他那時表現得很臭屁、很霸道;那下次當你再見到他的時候,你是不是會預期他就是這樣一個自大又狂妄的人呢?
由於你假設這次又是同樣的情境,並假設他的行為會跟上次一樣,你可能就看不到這兩個情境其實不同,因此也沒有發現他的行為很可能跟上次不一樣了。
其中的危險就潛藏在你的預期當中:如果你預期他會跟上次一樣自大狂妄,那麼你這次再和他溝通時,你很可能一開始就會採取強硬的態度,而很可能你這種強硬的態度會讓他感覺到威脅,於是他就採取霸道的態度來和你抗衡。最後,你覺得自己當初的印象得到證實了,你認為這個人就是很臭屁、很霸道。但事實上,在不同的情境裡,一個人會有不同的言行舉止,如果你再度和他碰面時採取不同的態度,他很可能就不會表現出傲慢和霸道。
 
本文節錄自「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
好康活動_跳跳50
TOP

哈囉~

×
你報名的我是課程名稱
線上互動課正在進行中,是否立即前往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