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非自願離職」?
所謂的「非自願離職」,就是勞工並非因自己意願而終止勞動契約,而是因為公司或其他不可歸責於勞工的原因被迫離職。常見的情況包括企業歇業、縮編裁員、無預警解雇,或因勞雇爭議導致工作中斷。這些狀況對勞工來說,並不是出於個人選擇,而是外在環境造成的結果,因此才會被定義為「非自願」。
相對而言,如果勞工是主動提出辭職,例如想要轉換跑道、暫時休息或進修深造,則屬於「自願離職」,在這種情況下就無法申請相關的失業給付與職訓補助。
為什麼要了解非自願離職職訓補助?
現在景氣高高低低,各公司在經營調整下,許多人會被「非自願離職」的情況就漸漸增加,而對這些失業的員工來說「政府補助」就會變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政府面對這樣的狀況,除了提供 失業給付 外,職業訓練生活津貼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資源,這不僅能幫助失業員工不僅能獲得生活上的補助,也可以透過參加政府安排的職訓課程,更提升專業技能,增加重返職場的競爭力。
誰可以申請職訓補助?資格條件一次看
想要領取「職業訓練生活津貼」,必須同時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1. 資格
- 必須是 非自願離職 並完成政府求職登記
- 有參加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或政府委託的職業訓練課程
- 首要條件:須參加「全日制」訓練課程
- 訓練期間1個月以上
- 每星期訓練4日以上
- 每日訓練日間4小時以上
- 每月總訓練時數100小時以上
符合以上首要條件,且具備下列身分之一者:
- 非自願性離職者:向各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求職登記,並持該單位開立之「就業保險職業訓練生活津貼給付申請書暨給付收據」向訓練單位報到提出申請。
- 特定對象身分:直接向培訓單位提出申請。
2. 特定對象
除了非自願離職者,部分族群也能以「特定身分」申請:
- 中高齡者(45 歲以上)
- 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
- 身心障礙者
- 原住民
- 家庭暴力、性侵害被害人
- 二度就業婦女
- 長期失業者
申請流程與必備文件
想要順利申請職訓補助,下面的流程與文件準備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看清楚並準備好:
申請流程
- 到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 求職登記
- 報名並參加符合資格的職訓課程
- 訓練單位協助向勞動力發展署提出申請
- 通過審核後,每月就能領取補助
必備文件
- 身分證件
- 離職證明書或非自願離職相關文件
- 勞保投保紀錄
- 若有扶養親屬,需附上相關證明
- 若屬特定身分(低收入戶、身心障礙、原住民等),需附加證明文件
申請限制與注意事項
- 不能重複領取:若已領取失業給付或其他類似補助,就不能同時領職訓生活津貼。
- 課程出席率:缺課過多可能影響補助,甚至被取消資格。
- 資格審核嚴格:文件不齊全、資格不符,會導致申請失敗。
- 提早就業:若中途找到工作,職訓生活津貼會停止,但可能可申請「提早就業津貼」。
補助金額與補助期間怎麼算?
依照 離職退保前六個月的平均月投保薪資 計算:
- 非自願性離職者:於受訓期間,每月按申請人離職退保之當月起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60%發給(有撫養親屬者則最高加發20%),最長補助6個月,如中途離訓或退訓者將停止繼續發放。
- 特定對象身分:每月按基本工資之60%發給,最長補助 6個月;但申請人如為身心障礙者,最長發給12個月。
實例說明
這裡我們舉個例來說明:
- 小明今天被非自願離職,並且有扶養親屬,他在離職前六個月的平均月投保薪資為 40,000 元。依規定計算後,每月可領取約 32,000 元的職訓生活津貼,幫助他在學習新技能的同時維持基本生活。
- 小華是一位被非自願離職的中高齡族群,因為中高齡符合「特定對象」的資格,因此補助金額會以基本工資為標準計算,目前每月可領取約 28,590 元。
透過以上的實際案例說明,大家可以更清楚分辨出不同身分條件對補助金額的影響,也讓申請人更容易評估自己能領取多少補助。
查詢與申辦的4大地點
- 就業服務中心:提供現場諮詢與協助
- 勞動力發展署各分署:辦理職訓相關業務
- 勞保局:提供失業保險、補助相關說明
- 政府其他線上平台:例如「我的E政府」可下載表單、查詢規定
善用職訓補助,從非自願離職走向新職涯
非自願離職後的職涯多少都會充滿挑戰,但政府提供職業訓練補助目的就是為了能幫助這些被離職的員工度過難關。透過領取補助、學習新技能,幫助穩定失業後的生活,也能提升再就業機會。 如果你或身邊的親友正面臨非自願離職,不妨趕快看看是否符合申請資格,及早準備文件,一定要善用政府資源,幫助自己或他人重拾競爭力,邁向更好的職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