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的研究證實,人們通常在課後的30分鐘內,就會忘記90%在課堂中所學習到的內容,隨著時間的增加,遺忘的內容愈多,但是他並沒有再區分研究,人類大腦在提取與存入記憶時所產生的關聯性。
荷蘭心理學家狄古特(Adriaan De Groot)的知名實驗,就證實人們的存取記憶過程與背景知識的關係。他要求西洋棋高手和普通人,同時觀看一盤殘棋2分鐘,然後再要求他們重新排列出這盤殘棋,普通人無法完整擺出棋子,西洋棋高手卻能夠正確無誤的重現棋子位置。
這是因為高手的記憶力優於普通人嗎?當然不是,因為再請這兩位同時看一盤隨機擺放的棋子2分鐘,再要求重排時,高手的表現就和普通人一樣了。洪蘭教授解釋,西洋棋高手和普通人的兩次實驗結果的差異,在於「背景知識」的多寡有無,當人們在吸收特定領域的背景知識時,就像是在為自己編織漁網或製作書架,面對新知識的時候,就可以很容易的用網子攔截知識,再存放在書架裡。
所以,殘棋對西洋棋高手來說,是有意義的新知識,他運用背景知識在2分鐘內記下所有棋子的位置,一旦面對隨機無意義的擺放,反而增加了記憶力的負擔,高手在這個時刻的表現,就會跟普通人一樣了。《搶先成功要訣》(Be Bad First)作者安德森(Erika Andersen)認為,想要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搶得先機,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能力」,擅長學習的人都會擁有「企圖心、自我覺察、好奇心、接受自己有弱點」四項特質。
提升這幾項特質,就能夠讓自己更容易接受任何新知識與技能。想要學習得更快,就要累積更多的背景知識,越綿密的背景知識,就越容易解讀與累積新知識,並且重新組合成個人的創見或洞見。當代管理大師德格斯(Arie de Geus)是學習型組織概念的創始人,他認為:「組織唯一可以持續的競爭優勢,就是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
▶本文出處-《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