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你為什麼要學習?
文章日期 2018-12-06
十九世紀的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拿自己做實驗,隨機將字母排列組合,創造出許多完全沒有意義的字彙,然後在一定時間內,背誦記憶這些字彙,再每隔一段時間就測量自己還記得多少的字彙,一個月後,他將記錄下來的數據畫出一條曲線,這就是有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Forgetting Curve)。
 
「遺忘曲線」很明確的指出,人們記憶的資訊,在20分鐘後會被遺忘掉42%,一小時後遺忘56%,一天後則有74%被遺忘,一星期後的遺忘比率增加至77%,一個月後則再增加至79%,只剩下21%被記住不忘。也就是說,人們的記憶在一天內,就會遺忘掉絕大部份的內容,被記住的只有四分之一,而一個月能被記住的內容,也減少到五分之一。
 
其他科學家參考遺忘曲線所進行的相關研究也發現,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年齡、知識背景等因素,影響個人對資訊的理解與記憶,導致每個人對資訊的記憶速度都會有所不同。但是,人們對學習過後的遺忘速度,卻一樣都是不均衡的規律進程,而且都不會受到年齡的影響。也就是說,年長者可能會記憶得比較慢,但是只要記住了,遺忘的速度,並不會比年輕人快。
 
遺忘曲線的研究還發現,人們記憶「有意義」與「無意義」資訊的困難度差距是九倍,理解程度越高,記憶的速度越快,遺忘的內容就越少。雖然學習的內容越多,所需要的時間與次數也愈多,兩者存在正相關的影響,但是並不會因此而減少知識的被遺忘率。
 
心智圖法的發明學者博贊(Tony Buzan)在1986年提出「複習效果理論」,他認為遺忘曲線所顯示的知識記憶量,是不複習的記憶結果,如果能在一週內複習,記憶保持率就可以提升至50%,若是每隔雙周的定期複習,就可以提升記憶保持率至75%以上。隨著記憶量的逐步增加,被遺忘率就會愈來愈低。
 
「遺忘曲線」告訴我們,長時間的過度學習,不會讓我們記憶量增加,只有重覆學習才會減少被遺忘率;「複習效果理論」告訴我們,有頻率的複習,才是提升記憶量的最好方法,長時間的複習,可以將記憶量維持在75%以上。
 
這就是人們,為什麼要有讀書計畫,為什麼要適當休息,為什麼要在職進修,為什麼要深度閱讀,為什麼要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
 
讀者留言
您可能有興趣

登入1111進修網

1
2
提示
3
從facrbook登入
我無法登入、忘記密碼?
註冊成為進修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