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者:編輯處
企業在投資的過程中常會出現以下幾大風險:營運資金不足、資產負債表結構導致的營運風險、跨國投資的匯率風險以及政治風險。
企業的投資活動分為兩類:一是維持日常營運的經常性投資(又稱為營運資金);一是為實現長期策略規畫所進行的資本投資。日常性營運需要一定的營運資金,若是企業未能善加控管該風險而進行過於冒險的投資,可能造成資金斷鏈,導致即使企業的「會計處理」尚有獲利,現金流仍無以為繼的「黑字倒閉」。黑字倒閉案例在台灣時有所聞,例如公司可能因為進行過快的店面擴展計畫,而造成許多貨款已付出、但獲利的帳款還未收進來,公司因此倒閉。
而長期的資本投資則要注意資產負債表的結構所帶來的營運風險。資產負債表的結構有可能因為過度投資造成兩個結果:一是過大的規模或資產,另一個則是因為過度舉債導致財務結構惡化。過度追求擴張造成規模過大,易使企業喪失彈性,國內企業常見的代工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因客戶餵養訂單而積極擴廠,再因客戶抽單要求降價,導致獲利降低。而過度擴張使企業的財務結構惡化,也可能使債信等級降低,進而造成籌資成本墊高。此外,企業的財務結構一旦失去彈性,對後續許多策略的執行都可能產生阻礙。
企業若從事跨國資本投資,由於各國的國情、文化、政治氛圍及使用貨幣都不同,因此更要注意跨國的政治風險,還有因匯率波動而產生的風險。
年輕企業拚存活,老企業要找新市場—公司4大生命週期營運法則
產業內中規模公司將消失
企業投資前,首先須細緻的檢視自身現況以及發展策略,將其營運狀況跟同業相比。處於產業龍頭地位的公司跟第二的公司所選擇的策略必定有所不同;研發能力強的公司跟成本控管能力強的公司所選擇的投資策略也不同。
第二要考慮的問題是公司未來幾年的發展會不會更好?公司如果未來幾年的營運是正向發展,增加投資也才有意義,若公司的營運並非穩定成長,則須考慮是否轉換投資其他事業,為企業創造下一波榮景。
第三個思考的問題是,公司是否有長期穩健營運的發展機會?若公司無法在該業界創造好的發展機會,那投資的首要目的應是取得穩定營運的要素,諸如技術、人才甚至是規模等,藉以拉開競爭優勢。
第四個思考點在於公司的產業特性、營運模式的前景及公司獲利狀況。產業特性對於公司的營運影響至關重要,由於現在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自動化等技術發展迅速,拉低了許多行業的競爭門檻,因此許多產業如網路產業等呈現一項特質:整體行業的所得,高度集中於業界內前一、二名,公司無不努力增加自己的規模或技術優勢,以成為業界的龍頭。在這樣的格局下,規模小的公司同樣能透過靈活與新技術取得一定的利基,唯獨中規模公司將徹底消失。因此處於中規模之公司,可選擇努力投資擴大業界內影響力,亦可選擇出售資產來專注最強的優勢並保持靈活性。這是許多產業正在發生的變革,經理人對策略的選擇就更加重要,在投資的加減哲學之間抉擇,將關乎此後十年的競爭優勢。
第五個思考點可從公司的生命週期出發,結合前四個思考點來判斷,如第一百一十四頁圖所示,生命週期各階段,公司要考量的投資策略都不同。
企業要持續獲利,關鍵就是持續的投資。但在經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重要的就是考量﹁自身能承受多大的風險﹂。
獨角獸企業燒錢築高門檻
在公司剛誕生的初創期,因營運與財務風險極高,不確定性高的結果導致能發揮的策略相當少,其重點就是存活下來,也無須多思考投資策略。
在公司確定存活以後,於成長期要做的就是盡可能樹立競爭障礙,雖然此時營運風險仍高,但整體而言公司的募資能力大增,應運用此優勢全速投資,盡可能與同業拉開差距。現在有許多獨角獸公司都處於此階段,諸如Airbnb、Uber、特斯拉等。例如特斯拉目前是全球知名的電動車公司,傳統汽車大廠對於電動車市場一直興趣缺缺,縱然相信這是未來趨勢,但對於怎麼投入卻一直沒有關鍵性的做法,也因此早期投入度都不高。直到特斯拉創造出一輛可以升級的電動跑車後,電動車市場才漸漸有了未來性,為了成為電動車領頭羊,特斯拉募集了許多資金,快速建立生態鏈,以防眾多車廠迎頭趕上。對於特斯拉來說,資金、技術、人才等競爭要素都不缺,最缺乏的反而是時間,因此該公司的策略選定,很明顯就是以大量燒錢來快速建立起競爭障礙。
在公司進入成熟期後,其營運的狀況大抵穩定,投資活動的重點在於使日常營運穩定,重大資本支出與前一階段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此階段公司可能會有較佳的股利政策或股票購回來回饋投資人。
最後是進入衰退期,這是公司無可避免的過程。今日的高科技可能成為未來的傳統產業,技術飛快演進,必定讓公司的事業慢慢老化。此時,適時裁撤公司的部分事業體,並投資其他領域,是可以考慮的投資策略,這同時考驗著經理人的資本配置能力,能選擇有利可圖的事業體並集中資源發展,牽涉的不僅是資源的配置能力,其公司的文化與既有部門的反彈都可能阻礙變革。
本期其他精采文章:
旅遊體驗平台Klook,打入80國秘訣:三個年輕人 四年速成旅遊獨角獸
1111專屬優惠網址:https://goo.gl/s2BWqT
每週閱讀新觀點,充實自我新思維!
▶本文出處《商業周刊》第1607期。
▶1111會員獨享完整閱讀優惠,按此網址 瞭解優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