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Course_hotBooksContent.php
進修書籍
各類工具書
網路到底在哪裡
網路到底在哪裡
  • 作者:安德魯.布蘭姆(Andrew Blum)
  • 譯者:周念縈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13年05月27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2134450

一次電腦全面斷線的狀況,問題竟然導致於一隻松鼠把電纜線給咬斷了,網路到底是看不見摸不著,還是實際存在於某處?網際網路離開客廳以後,到哪裡去了呢?我們在日常生活的各層面,或是更寬廣的文化層次,事事都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找到相關訊息。但是,網際網路的實體層面到底在哪裡?

這是一本「化虛為實」的紀錄,講述的是實體世界的事;雖然網際網路看似無所不在,但是其分布絕對有疏密之分。網路看似「單一統整」,不過這也是一種錯覺,網際網路具有小十字路口,也有超級高速公路;有巨大高聳的紀念碑,也有安靜的小教堂,然而日常生活裡我們總是在網際網路上任意悠遊,讓一切風景地貌平板化而模糊了。

這本書談到的是在地圖中真實的地方:其聲音與氣味、豐富的歷史、具體的細節,以及存在其中的人們。我們心中的網路地圖,彷彿是哥倫布第一次進行大西洋探險時所有的海洋地圖一樣,幾乎是一片空白。網際網路實體的螺釘與螺帽是未開拓的領域,直到本書問世才得以改觀。

幾乎就像「網景」(netscape)一詞所形容的,網際網路具有奇特的「風景」(landscape)。數位新時代充滿了「無地方感」,但是將布簾拉開之後,我們會發現網際網路的網絡正如同鐵路或電話系統,都是真實固定的存在,可以畫出地圖、可以碰觸,也可以親身造訪。
 
作者修整自己對世界的傳統觀點,將網際網路視為一個緊密連接的實體物。有時候,本書的重心在一部機器與整片大陸之間擺盪,有時候又在如光閥的奈米尺度以及如海底跨洋電纜的全球尺度之間同時進行思考。為了將真實與虛擬的兩片分裂的世界合併串連,本書不再侷限在網路的「網站」與「位址」,而是去尋找真實的網「站」與「地址」,去探究裡面嗡嗡作響的各式機器。
 
放下了電腦鍵盤,告別谷歌、維基百科和部落格等鏡中世界,有時搭乘飛機火車,有時開車橫越曠野到達大陸的另一岸。在探訪網際網路之際,人們剝離了自身的經驗與電腦螢幕上的種種,試圖揭開蘊藏根柢的實體。因此,這個對網際網路的搜尋,其實是一種對「真實」的搜尋:這種「真實」別樹一幟,是具有真實血肉的地理風貌。
 
網際網路到底像不像已故的美國參議員史帝文森曾經下的知名註解,只是一串「管線」(Tubes)呢?若是不明白網際網路各個部分,又如何窮究網際網路的各種可能性呢?作者因為寫作本書而踏上全球旅途,他試圖將當代科技生活的沖積層洗去,讓數位世界的真實內裡曝露在陽光下。
 
書評
每個網站、每封電子郵件與每份即時通,都會流經實體的電纜、網路與連接點,這真是太教人吃驚了!安德魯.布蘭姆的這本書引人入勝,將這塊最虛無飄渺的未知領域,揭露了最實在的地理風情。                        --喬許.佛爾 Joshua Foer(暢銷書《與愛因斯坦漫步月球》作者)
 
彷彿化身自波赫士故事中的繪圖英雄,安德魯.布蘭姆縱身投入網際網路那塊看不見卻真實的乙太中,這趟旅程精彩而深入。《網路到底在那裡》是史上頭一遭,精彩地讓「網路中的網路」以別出心裁的方式呈現在你眼前。以後打開電子郵件時,你將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湯姆.范德比爾特 Tom Vanderbilt(暢銷書《馬路學》作者)
 
安德魯.布蘭姆帶著渲染力的好奇心,帶領我們認識網際網路那些聰明絕頂的巫師們,悠遊他們所創造出來的世界:一個由線路與路由器交織構成的世界,大多數人透過電腦閃爍的螢幕,每日在此流連往返,但是極少數人真正聽過或聞過其味道(沒錯,布蘭姆會告訴我們網際網路確實的味道)。雖然少了一抹虛幻、多了一絲混亂,布蘭姆以優美清晰的文筆讓網際網路化為真實,將我們曾經想像的雲端夢境,變成令人更加稱奇驚嘆的地方。                                     --唐諾芬.霍恩 Donovan Hohn(《墨比鴨》作者)
 
我們把網際網路當成「乙太」,以一種神奇的方法讓文字影像散播到各地。但在一切魔法的背後,有廣大的實體設施存在。在《網路到底在那裡》中,安德魯.布蘭姆揭露這片天地,化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虛擬世界與實體世界在此相遇結合。                            --保羅.哥德博格 Paul Goldberger(《建築的重要性》作者)

 

《網路到底在哪裡:網路是個真實的城市。歡迎進入這個從未出現在任何地圖上的世界。
Tubes: A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Inetrnet
 

§  目 次  §

前言

1     地圖

2 網路中的網路
 
3    只要連結
 
4 整個網際網路
 
5 光的城市
 
6 最長的管線
 
7    數據中心
 
後記
 
致謝
 
註釋
 
 
 
§  前 言  §

幾年前一個冷冽的冬天,網際網路壞了。不是全部的網路,只有我家客廳沙發旁邊那個滿布灰塵雜物的角落。那裡擺了一台有五個綠燈的黑色數據機、一本精裝書大小的藍色電話配接器,以及上面有一顆眼睛綻放光芒的白色無線路由器。在一切正常的日子裡, 隔牆傳來的訊號讓這些機器感到心滿意足,快樂地互眨眼睛。但是在那一天,機器眨眼眨得很吃力,網頁下載斷斷續續,而不管網路電話那頭是誰,聽起來都像是邊潛水邊說話。如果這些盒子裡真住著小人兒,他們好像突然變得很愛打瞌睡。開關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修理的人來了,打包票修得好。他將狀似小手電筒的電子哨接到客廳這頭的纜線上,然後開始循線追查線索。我跟著他,先走到外面的街道上,然後進入地下室,穿過一個開口來到後院。在磚牆上一團黑色電線之間,露出一具生鏽的配電箱。他一次拔下一條纜線,套入一具小型的擴音器,直到找著會發出哨音的電線;哨音證明從這裡到那裡的纜線是通的。
 
接著他望向天空,流露出事情不妙的眼神。一隻松鼠順著電線,朝電線桿上有如鳥屋的電箱跑去;電箱是軍艦灰色調,掩蓋在都巿裡營養不良的藤蔓裡。修理工人解釋,動物會嚙咬電線外層包覆的橡皮,若不重新架設整個後院的線路,他也無能為力。「不過,有可能自己會變好。」修理工人這般安慰我,結果也真是如此。但是這整個狀況硬生生的實體性讓我吃驚不已!這就是網際網路,人類發明過最強大的資訊網絡,能夠與地球上任何地方做即時通訊,可以煽動革命,是我們的良朋友伴、傳愛信使、財富以及娛樂之泉,但是卻被布魯克林一隻松鼠的大板牙給搞壞了。
 
我喜歡各種新奇的玩意兒,樂意將網際網路視為文化和媒體來討論,像岳母就會打電話請我幫忙解決科技上的問題。但是我得承認,自己壓根沒想過這個松鼠啃咬的「東西」,竟然具有「實體」。我雖然會上網,但是上網背後真實存在的有形物體,對我而言卻非常神祕。很簡單,客廳裡機盒上的綠色燈號代表「網際網路」(完整無缺的一個整體)通了。我是連線了沒錯,但是連上什麼呢?我讀過一些文章,談到有像工廠一般大的數據中心,裡面滿滿都是硬碟,而這些地方無一例外,都極為遙遠。我可以將纜線從沙發後面那具壞掉的數據機上拔掉又插上,但除此之外,我的網際網路地圖可謂一片空白,如同哥倫布面對「大海」一樣。
 
這次斷線(如果我可以使用這個詞彙)讓我嚇到了。網際網路是日常生活中最大的科技建設,活躍於你我身邊各式各樣的螢幕上,如同人類城巿般熙攘熱鬧。每天全球有二十億人以各種形態使用網際網路,然而就物質層面而言,網際網路並不存在,而是一大片空無的領域:只有乙太,沒有網絡。在小說家費茲傑羅的短篇小說〈我失落的城巿〉(My Lost City)裡,主人翁登上帝國大廈樓頂,氣餒地體認到他的城巿有其極限:「悲慘地領悟到紐約畢竟只是一座城巿而非宇宙,讓他在想像中所孕育的一切金碧輝煌砰然墜地。」①我知道網際網路也有侷限,然而怪就怪在不是抽象的限制,而是實體的限制。我認識的網際網路是一塊一塊的,有組成元件和地址,甚至比我所以為的更像一座城巿。
 
松鼠搞破壞真讓人討厭,但是突然揭露的網際網路結構,卻教我興奮不已。對於周遭的環境與世界,我向來明察秋毫;記憶每個地方的方式,猶如音樂家對曲子或廚師對味道一樣敏銳。此事的意義不僅是我喜歡旅行(雖然我的確熱愛旅行),更要緊的是實體世界常攫住我的注意,有時甚至成為我唯一的關注。就像有些人說的,我有強烈的「地方感」,喜歡注意各個城巿人行道的寬度,也會注意不同緯度的光照品質。我的記憶幾乎總是鎖定特別的地方,身為作家,這通常讓我關注於建築上,但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從來不是建築物本身,而是建築所創造出來的地方,包括結構、文化和記憶的總和,亦即我們所居住的世界。
 
但網際網路的情況很特別,跟這個習慣很不一樣。我鎮日坐在電腦螢幕前,一天忙完起身後,又習慣拿出口袋裡另一個小螢幕緊盯。我能接受螢幕裡面的世界與周遭的感官世界截然不同,彷彿電腦螢幕的鏡面並不透明,形成兩個世界具體的邊界。要上網就要身心分離,只剩下眼睛和指尖,拿它沒太多辦法。這是虛擬世界和實體世界、網際空間和真實空間之別,兩者永不相遇。
 
但彷彿童話故事一般,松鼠打開了螢幕後面的門,通往一個先前看不見的國度。這個世界充滿線路,以及線路之間的空間。遭受大板牙攻擊的電線,意味著或許有一種方法可以將網際網路和真實世界再度縫合起來,成為單一地點。如果網際網路不是一個看不見的地點,而是真的存在某處呢?我現在至少已知道:家裡後院的電線連接到另一條電線,然後再連接到另外的電線,一直到後面整個世界的電線。網際網路並非真的處於「雲端」,只有傻子才會這麼相信;網際網路實際上也不是「無線」,不可能到處都是。但是,網際網路在哪裡呢?若是我一路循著電線追查,會通到什麼樣的地方呢?那個地方有什麼,又為何在那裡?我決定一探網際網路。
 
二○○六年美國阿拉斯加州參議員泰德•史帝文森(Ted Stevens)形容網際網路是「一串管線」,淪為社會大眾的笑柄。他好像自陷蠢境,以舊思維理解世界,其他人則輕輕鬆鬆跨進了未來。更慘的是,他應該有更深入的了解才是:身為美國參議院商業、科學與運輸委員會主席,他負責監督電信產業。但是站在美國國會山莊的講台上,他的說明是:「網際網路不是可以任意傾倒東西的地方,不是一部大卡車,而是一連串的管線。若是不了解這些管線可能會塞滿,當你放進自己的訊息時,卻有人放進超多、超多數量的東西到管線裡,你的東西就會受到延遲了。」②《紐約時報》拿參議員的茫然無知大作文章,③晚上的脫口秀節目將卡車和鋼管線路的照片並列,DJ將他的談話和音樂混音播放,我則對著太太開他的玩笑。
 
然而我從追蹤後院的電線出發,至今已經花了兩年的時間,好好追查網際網路的實體設施,親眼確認網際網路是許多東西,出現在許多地方,但是最肯定的一點是幾乎在每個地方,網際網路都是由一連串的管線構成,包括連接倫敦和紐約的海底管線、連接Google和臉書的管線。有的建築布滿管線,還有成千上萬哩的鐵公路,路旁也埋藏著管線。我們在網路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透過管線傳遞。這些管線裡面(大多)是玻璃纖維,纖維裡面是光線,光線裡面編碼傳送的是越來越多的我們。
 
我想,這一切聽起來太匪夷所思了。當網際網路在一九九○年代中期剛起飛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想成是一種特定種類的地方,像是一個村莊,但是後來這些舊式的地理式比喻不再受青睞。我們不再用「賽博空間」一詞(除了宣戰之外),所有「資訊超級高速公路」的標示已被拿掉,我們現在將網際網路想成蜘蛛網,每個地方都彼此相連。我們認為在網路上的連結是即時與完整的,除非偶爾出問題時,或許某個網站可能「掛掉」,或是家裡的線路不穩定,但是我們鮮少不能暢遊網際網路,網際網路看來永遠完整無缺。
 
我們所採納的網際網路形象是一種宇宙「雲」,一種像星雲般的電子太陽系構造。我有一整櫃討論網際網路的書籍,封面上的構圖大同小異:一團柔和發射的光線,像銀河或人腦般神祕。的確,將網際網路當成一種實體之物已經過時,現在我們喜歡將網際網路想成是心智的延伸,而非一種機器。「電子人的未來在這裡!」二○○七年科技作家克立夫•湯普生(Clive Thompson)宣稱:「幾乎在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將次要但重要的大腦功能外包給生活周遭的矽了。」④
 
我知道那種感覺,但是我很好奇何謂「生活周遭的矽」。顯然,湯普生指的是我們使用的電腦、智慧型手機、電子書和各種隨手可得的玩意兒,但是也必須包括背後的網絡才對。然而,那是在哪裡呢?如果能至少知道所在位置、誰負責掌控,以及是誰把它們放在那兒的話,我會對將自己的生命外包給機器之事感到好過一些。不管是氣候變遷、糧食短缺、垃圾問題或貧窮問題,現代生活的缺失總是因無知而變得更糟,然而我們對待網際網路的方式有如它是幻想一般。
 
面對實體與迷失的虛擬之間的鴻溝,矽谷哲學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很好奇是否有辦法再次將兩者合為一體來進行思考。在部落格上,他請大家親手畫出「進入網際網路時心中的地圖」,稱之為「網際網路地圖繪製計畫」,目的在於創造一種「民俗地圖繪製」,希望「能夠對某些符號學家或人類學家有所幫助」。⑤果真,兩天之後從乙太迷霧中跨出了一步。凱利收集到超過五十幅的素描,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的心理學家兼媒體學教授瑪拉.歐塞斯(Mara Vanina Osés)加以分析,將人們想像網際網路的方式分類:有的人想像成網子、環狀或星星;或是雲朵,或像太陽的輻射光芒;將自己置於中心或底部,或左或右。這些心智地圖大多可分為兩派:像蜘蛛網般亂七八糟的無限分布,像波洛克的畫作;或是將網際網路想成一個村莊,變成童書裡的城鎮。⑥這些心智地圖屬於知覺層面,揭露我們依靠網路生活的諸多自我意識。但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沒有一幅真正出現網際網路的機器,也就是找不到「矽做的一切」。我們似乎交換了數千年來心中繪製的地圖(由國家與地點構成的世界),回到了荷馬平滑、無地方差異的世界;網路的實體不僅不是真實存在,甚至對人們心中的印象全無影響。在凱利的民俗地圖繪製中,最凸顯的是網際網路是一種心理上的風景地貌。
 
這本書是我努力「化虛為實」的紀錄,描述的是實體的世界。雖然網際網路看似無所不在(在許多方面確實如此),但其分布絕對有疏密之分。網路看似「單一統整」,不過這也是一種錯覺,網際網路有十字路口,也有超級高速公路;有巨大高聳的紀念碑,也有安靜的小教堂。然而,我們平日的網際網路經驗模糊了這層地理學,將其平面化,且因速度太快而無法辨識。為了克服這點,並將網際網路看成有條不紊的實體,我必須修正自己對世界的傳統想法。有時候,本書的重心在一部機器與整片大陸之間擺盪,有時候我又同時思考奈米尺度(如光閥)以及全球尺度(如海底越洋電纜)。我經常接觸到最精細的時刻表,體認到網上旅程真是毫秒之間遨遊千里,但這畢竟還是一種旅程!
 
這本書談到地圖中真實的地方:當地的聲音與氣味、豐富的歷史、具體的細節,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為了將裂成兩半的世界縫合起來,也就是讓實體與虛擬重新回到相同的地方,我不再只是注意網路上的網站與位址,而是去尋找真實的地點與位置,探究裡面嗡嗡作響的各式機器。我離開了電腦鍵盤,告別Google、維基百科和部落格等鏡中世界,搭上了飛機火車。我開車經過了一段又一段空曠的公路,來到陸地的邊緣。探訪網際網路的時候,我嘗試抽離自身的經驗(即電腦螢幕顯示的種種),想揭露背後的實體物質。因此,我對「網際網路」的追尋,其實是一種對「真實」的追尋,或說是一種特別的真實:紮實的地理真相。
 
網際網路似乎具有數不盡的邊緣,然而「中心」卻出乎意料地少。表面上,這本書記錄了我到這些中心的旅程,也就是到網際網路最重要的所在。我拜訪了龐大的數據中心,還有各式各樣的地方,包括迷宮般的數位網路會合點、連接大陸的海底電纜,以及今日充斥光纖訊號管線的電信大樓等。除非你是少數經常為我擔任個人嚮導的網路工程師,這些肯定不是你日常熟知的網際網路,然而卻是我們實際使用的網際網路。假若你今天(或此刻)收到一封電子郵件,或者下載一個網頁(或一本書),我可以保證你已碰觸過這些真真實實的地方。我承認網際網路是一幅奇怪的風景,但我堅持它真的是風景(若不是「網景」之名早被人給用了,我必定用此稱呼)。常言道,數位新時代充滿「無地方感」(placelessness),但是將布簾拉開之後,我們會發現網際網路的網絡正如同鐵路或電話系統,都是真實固定的存在。
 
基本上,網際網路是由光脈衝構成的。這些脈衝看似很神奇,但並非魔法,而是在泰半沒有標示的建築物裡,從鋼盒中強大的雷射所產生。雷射、鋼盒、建物都確實存在,所以網際網路也存在,具有真實物體、必要的基礎架構,以及梭羅在《湖濱散記》(Walden)中提到的「硬底子」。⑦為了寫作本書而踏上旅途時,我試圖將當代科技生活的沖積層洗去,讓數位世界的真實內裡曝露在陽光下。

 

安德魯.布蘭姆 Andrew Blum 
安德魯.布蘭姆為許多刊物撰寫有關建築、基礎設施、科技方面等資訊,包括《紐約客》、《紐約時報》、《彭博新聞週刊》、《Slate》與《科技時代》雜誌等。他是《連線》雜誌的通訊記者與《大都會》雜誌的撰稿編輯,目前居住於家鄉紐約巿。

 
§  譯 者 簡 介  §
 
周念縈
臺大新聞研究所畢業,現旅居美國專事翻譯。譯作包括:《愛因斯坦——他的人生他的宇宙》、《科學的9堂入門課》、《大設計》、《圖解時間簡史》以及《新時間簡史》等(以上與郭兆林合譯)。其中由大塊出版的《科學的9堂入門課》一書曾榮獲第五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佳作。

ESG EDM_專區495_ 人培在充電_課程專區495
人氣發燒書
  • 不鏽美人
    為什麼有人年紀輕輕卻看起來很蒼老? 為什麼有人總是讓人猜不出年紀? 你以為祕訣是使用昂貴的保養品,或是施行難以達成的嚴苛飲食習慣,那可就錯囉! 要想讓美麗不隨時光流逝,光在臉上塗塗抹抹,是絕對...
  • 讓貴人都想拉你一把的微信任人脈術
    人生有三次機會,一是出生名門、二是嫁娶豪門、三是結識貴人。 千萬經歷,不如貴人推薦一句! 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Facebook的科學家與米蘭大學(Universita Deglistudi Di Milano)曾...
  • 空間劇場
    空間是一個容器,裝的是生活。 只要你對生活有透徹的了解、有一份堅持與尊重, 就可以成為自己所擁有的空間的設計師。 唐亦男成功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 孔憲法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 蔡懿君龐瑟室內設...
  • 大前研一「從0到1」的發想術──商業突破大學最精華的一堂課,突破界限從無到有的大前流思考法
    ————世界級管理大師 大前研一 親授———— ★本書為大前研一日本商業突破(BBT)大學 研究所必修課程「創新講座」之精華濃縮★ 在這個沒...
▲Top

登入1111進修網

1
2
提示
3
從facrbook登入
我無法登入、忘記密碼?
註冊成為進修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