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新觀點
Featured Posts
樹木能思考嗎?它們有智慧嗎?
文章日期:2017-01-19
是樹?非樹?
 
到底什麼是樹?
到底什麼是樹?《杜登德語辭典》的定義是:擁有主幹且會從中生長出枝椏的木本植物。
 
也就是說,一棵樹必須有明顯的主幹,並能持續地往上生長,否則就只能算是灌木。灌木通常會從一個共有的地下根莖叢生出許多小樹幹,或者更應該說是枝幹。那高度呢?要長多高才能算是樹?這個疑問,每每在我看到地中海地區森林的相關報導時,就會浮現出來;因為這些報導裡所謂的「森林」,對我來說其實更像是灌木群。樹木—它們可是莊嚴雄偉的生命!當我們仰望它們令人震懾的高聳樹冠時,難道不應該像潛行草叢的螞蟻,發自內心湧現出渺小的存在感嗎?
 
話雖如此,我在拉普蘭地區(Lappland)的旅行,卻讓我發現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典型。這裡的「樹」,會讓所有人看起來就像厘厘普*上的巨人格列佛。那是北方苔原帶上迷你到讓有些健行者一不小心就會踩到的矮種樹,有時候即使過了百年,它們也只會長到二十幾公分高。不過在科學上,它們的確並不被認為是樹,同樣也很少被當成樹的還有甸生樺樹。雖然甸生樺樹的枝幹最高可以長到三公尺,大部分的時候卻都只與我們的視線齊高,顯然正因為如此,也就很少人會把它們認真當成一回事來看待。假若我們現在以同樣的標準來衡量,那麼有些小山毛櫸樹或花楸樹也同樣不能看作樹;因為經常有像野鹿這樣的大型哺乳類動物會啃食它們新長出的嫩芽枝葉,所以在長達數十年的時光裡,會一直保持著具有許多分枝的型態,與大約五十公分高的矮個子,看起來完全就像灌木一樣!
 
 
如果一棵樹被砍掉,它算是死去了嗎?
 
那麼,如果一棵樹被砍掉了呢?它算是死去了嗎?前面提過的那棵好幾百歲、仰賴周圍同伴才得以殘存到今天的老樹樁,它還是樹嗎?如果不是,那它又是什麼?假使之後從這尊老樹樁裡又長出了新的枝幹,有關認定的問題會變得更複雜。其實這種現象也並非少見,在許多森林裡它甚至是長年奉行的常態與法則;從事炭薪行業的人反覆地在森林裡伐木來燒製木炭,早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
 
最後一批從這些伐木製炭業的殘樁上冒出來的新枝幹,構成了今天我們許多闊葉森林的基礎,特別是橡樹及歐洲千金榆森林,經常就是源自這種因為反覆砍伐而形成的矮林。在這些森林裡,砍伐和再生最多都只有幾十年的循環週期,當時的人普遍貧窮,根本不可能浪費太多時間來等待新生的樹木成熟,所以這些森林裡的樹木,從來就沒有機會充分成長且變得高壯。直到今天,我們還是可以從森林裡某些樹墩上叢生的枝幹及肥厚隆起的增生組織,觀察到一些蛛絲馬跡,它們就是這種週期性伐木的產物。
 
所以這些樹,現在到底要算年輕小夥子,還是千年樹瑞?科學家對這個問題也很好奇—在瑞典達拉納省(Dalarna)研究高齡雲杉的研究者,就亟欲找出一個答案。那裡最老的雲杉擁有一大片平坦的灌木狀樹冠,就像每根小樹幹的頂端都環繞著一張地毯;然而所有這些小樹幹其實都源自同一棵樹,科學家用碳十四定年法鑑識了它的根部。碳十四,一種具放射性的碳元素,會在空氣中不斷形成然後日漸衰變,因此與其他碳元素之間會維持一種恆常的比例。在像木材這樣已經不再活躍的生物量中,即使不再吸收新的放射性碳元素,它的衰變作用還是一直在進行。也因此如果一種組織內所含的碳十四愈少,它的年齡必定也愈老。
 
根據這種定年法,研究人員得到了一個令人無法置信的結果—這棵雲杉樹有九千五百五__十歲那麼老!雖然這塊幾千年的老根上存在著年輕許多的新生命,但是所有這些在過去數百年間再度長出的枝幹,在此處並不被科學家以個別獨立的樹木、而是以整棵樹的一部分看待。22我認為這完全正確!因為地底下的根當然比地面上的枝幹更具決定性,畢竟是根維繫了有機體的生命,沒有根部,樹木就無法熬過劇烈的氣候震盪,也無法不斷尋回生機、重新長出茂盛的新枝幹。也只有根所累積的數千年經驗,才能讓這亙古的生存奇蹟成為真實世界中可能的傳奇。
 
除此之外,這棵老雲杉的存在也推翻了好幾個學術觀點。首先是在這之前沒有人知道,這種針葉樹可以存活超過五百年;再者大家原先也一直認為,雲杉是冰雪消融後,才開始出現在瑞典此處,而這不過是大約兩千年前。對我來說,這棵不起眼的矮小植物是個象徵,代表我們對森林與樹木的了解有多麼貧乏不足,值得發掘及探索的奧妙又多麼不計其數。
 
回到根為什麼是植物中比較重要的部位這個問題,幾乎所有的發現都顯示了,這裡極有可能是樹木的大腦所在。大腦?這麼說會不會有點太大膽了?或許吧,然而如果我們知道了樹木能夠學習,也可以儲存經驗,那麼在這個生物體內,當然必須也要有一個與此功能相對應的部位。它會在哪裡,還沒有人知道,不過以它的用途來說,根會是最適合的部位。瑞典的這些老雲杉樹已經顯示,根是樹木最強韌持久的部位—還有哪裡更適合作為它長期儲存重要資訊的地方?再者,最新的研究也發現,樹木根系柔軟的網狀結構非常擅長處理突發事件,它能透過化學物質控制樹木所有的活動,這在目前已是公認且沒有爭議的事實。
 
 
樹木能思考嗎?它們有智慧嗎?
 
而這樣的發現一點也沒有貶低樹木的價值,因為即使是人類,許多反應與行為也都必須透過化學物質來操控及調節。根部會從土壤中吸收某些物質,並把它們繼續運輸到樹木的其他部位;作為回報,它也負責把樹木光合作用的產物傳輸並分享給真菌夥伴;必要時,它甚至還能將警訊物質傳送給周圍的樹木。但是大腦呢?根據我們的了解,它的運作需要透過神經傳導,參與這個過程的除了化學傳訊素外則還有電流,而這兩者,正是我們能夠以儀器具體測量到的現象。早在十九世紀,關於樹木的根到底是如何運作的祕密,在學術圈裡就已經引發了激烈的爭論。而科學家爭論的焦點不外乎是:樹木能思考嗎?它們有智慧嗎?
 
波昂大學植物細胞與分子研究院(Institut für zelluläre und molekulare Botanik)的法蘭提塞克.巴路斯卡(Frantisek Baluska)和同事就認為,樹木的根尖具有與大腦相似的結構。他們發現除了訊號傳導線路外,還有許多像是動物身上也有的結構與分子。
 
23根尖在土壤裡以摸索試探的方式匍匐前進,因此可以接收到刺激。研究人員在這裡測量到了電子訊號,這些訊號會先在根的一個過渡部位中加以處理,然後轉化為指令,引導樹木修正其行為。例如當根尖遇到有毒物質、無法穿透的岩石或過度潮濕的區域等狀況時,根尖會先分析狀況,接著使生長區做出__必要的改變,接下來根尖就會修正生長的方向,並避開出現狀況的土壤區域。
 
然而弔詭的是,如果有人基於以上的這些發現,想進一步地認定樹木具有某種智慧、記憶能力和情緒的雛型,一定會立刻面臨大多數植物專家的撻伐與質疑。只要有人利用植物與動物間具有共同點的發現來大做文章,他們便深覺不滿,並開始擔心植物和動物間的界線,最終可能會有日漸模糊的威脅。
 
不過即使是如此又怎樣?這會帶來任何可怕的後果嗎?我們目前對植物與動物的分類依據,本來就過於專斷,且主要以獲取食物的方式為考量:一個是進行光合作用,另一個則是吃掉其他生物。到頭來它們之間最大的差異,還是僅在於處理訊息及把它轉換為行動所需要的時間長短。然而動作緩慢的生物,就理所當然地要比行動敏捷的低等嗎?有時候我不禁懷疑,如果說人們都同意說植物與動物間在許多方面其實很相似,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給與樹木和其他蔬菜多一點尊重呢?
 
 
想完整閱讀這本書請點我
好康活動_跳跳50
TOP

哈囉~

×
你報名的我是課程名稱
線上互動課正在進行中,是否立即前往上課?